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快捷登录

搜索
养根公社 首页 养生文库 节气养生 查看内容

小暑养生注意事项

2022-7-6 18:03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822| 评论: 0

摘要: 小暑养生注意事项小暑(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)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,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。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者8日,太阳到达黄经105度的时候为小暑。《淮南子•天文训》里讲:“夏至加十五日,斗指丁则 ...

小暑养生注意事项

小暑(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)

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,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。每年的公历7月7日或者8日,太阳到达黄经105度的时候为小暑。《淮南子•天文训》里讲:“夏至加十五日,斗指丁则小暑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里讲:“小暑,六月节。《说文》曰:暑,热也。就热之中,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暑表示炎热的意思,小暑指的就是小热,还不是非常的热,这就是小暑的含义。

在小暑时节,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升高,降雨明显增多,而且雨量比较集中。小暑就是标志着入伏和出梅。入伏和出梅这两件事是发生在小暑节气。所以民间就有一种说法叫做“小暑过一日热三分”。

时值小暑,已是初伏前后,到处绿树浓荫,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度,时有热浪袭人之感,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。有农谚:“大暑小暑,灌死老鼠”之说,更有“小暑南风,大暑旱”“小暑打雷,大暑破圩”的经验总结。小暑若是吹南风,则大暑时必定无雨,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,否则必有大旱;小暑日如果打雷,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。

入伏就是指的从这个时间段开始进入三伏天。有句谚语叫做: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这就是确立初伏的时间,也就是从夏至这一天,往后数到第三个庚日是初伏。中国对于年月日的记载,是用天干和地支来记录的。庚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庚,它是天干中的一个。从夏至往后数第三个庚日,这就是初伏。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。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庚日为末伏。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。中伏的天数是不固定的,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的时候,中伏就是10天。如果是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,中伏就是20天,所以每年三伏天的时间是不一样的。

伏分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叫做三伏。三伏是这一年当中最热的时期。中国有句谚语叫做:“热在三伏”,伏是什么意思?就是伏藏的意思,就是指三伏天的时候,应当减少外出,躲避暑热之气。这就是天人相应当中人的这一面,人的养生活动,要伏住,不要往外走。对自然界的伏是指天地之间的阳气升腾到极点之后,要往下潜伏。阳气从地表往下潜伏的过程当中,这里阳气在地表是压缩的,所以人就感觉到特别闷,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。过了三伏天之后,地面以上的阳气就全部潜伏到地面以下了。那时候就会感觉秋高气爽,身体很清爽。 

出梅是什么意思?出梅又叫做断梅,它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和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。按照《神枢经》里面讲,入梅是在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,出梅是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。也就是在7月8日到7月19日之间,正好就是小暑节气的时间。雷雨季节结束之后,绝大部分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的高温季节。入梅是在芒种节气,出梅就是在小暑,梅雨季节大概就是这30天。当然有的地方会持续两个月,有的地方是一个月。梅雨季节结束之后,气候就进入暑热高温的气候,就不是南方的暖湿气流和北方的冷空气来回交错,而产生天天下雨的时节了。下一步就是进入高温季节,这个时期就是出梅。也就是从小暑之后,夏季的高温就会逐渐到来,这就是小暑节气的气候变化。

小暑之季气候炎热,易感心烦不安,疲倦乏力,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,我们应按五脏主时,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,平心静气,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,以符合“春夏养阳”之原则。

“喜怒不节则伤脏”——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

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,有其一定规律。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,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。中医养生主张一个“平”字,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,如喜过则伤心,心伤则心跳神荡,精神涣散,思想不能集中,甚则精神失常等。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,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,有“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之说,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。在情志方面,喜为心之志,这 “喜”是在不过的情况下,舒缓紧张的情绪,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。所以夏季养生重点突出“心静”二字就是这个道理。



小暑养生


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,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,饮食不洁,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,饮食要以适量为宜。过饥,则摄食不足,化源缺乏,而致气血不足,引起形体倦怠消瘦,正气虚弱,抵抗力降低,继发其他病症;过饱,会超过脾胃的消化、吸收和运化功能,导致饮食阻滞,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,厌食,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。

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——《素问·痹论篇》即饮食要有节制。

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,如痢疾、寄生虫等疾病,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,还可导致食物中毒,引起腹痛、吐泻,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。

饮食偏嗜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,只有饮食调节适当,才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。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,五味之偏。多食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,因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。偏食辛温燥热使胃肠积热,出现口渴,腹满胀痛,便秘最终酿为痔疮。

五味之偏是说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滋生,五味对应五脏,如酸入肝,苦入心,甘入脾,咸入肾。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,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,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。如偏食咸味,会使血脉凝滞,面色无华;多食苦味,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;多食辛味,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;多食酸味,会使皮肉坚厚皱缩,口唇干薄而掀起;多食甘味的食物,则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。重要的是由于嗜好偏过,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,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,而致脚气病、夜盲症和瘿瘤等疾病。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食疗养生中,饮食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要适宜,平时饮食不偏食,病时饮食讲禁忌。

“不欲极饥而食,食不可过饱;不欲极渴而饮,饮不可过多。饱食过多,则结积聚,渴饮过多,则成痰澼”——《千金要方·养性序》

    人在大饥大渴时,最容易过饮过食,急食暴饮。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,亦应缓缓进食,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,也不能勉强进食,过分强食,

“不渴强饮则胃胀,不饥强食则脾劳”——陶弘景《养性延命录》。

    上述都说明了饮食有节,饮食清洁,饮食丰富的重要意义。



小暑节气的食疗方


炒绿豆芽

[配料] 新鲜绿豆芽500克,花椒少许几粒,植物油、白醋、食盐、味精适量。

[做法] 豆芽洗净水淋干,油锅烧热,花椒入锅,烹出香味,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,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,起锅时放入食盐、味精,装盘即可。

[功效] 清热解毒,疗疮疡。 

   

素炒豆皮

[配料] 豆皮二张,植物油、食盐、葱、味精各适量。

[做法] 豆皮切丝,葱洗净切丝。油锅烧至六成热,葱丝下锅,烹出香味,将豆皮丝入锅翻炒,随后加食盐,炒数分钟后,加味精,淋上香油搅匀起锅。

[功效] 补虚,止汗。适合多汗、自汗、盗汗者食用。 

   

素烩面筋

[配料] 水面筋500克,葱、姜、食盐、淀粉、植物油、味精个适量。

[做法] 水面筋切薄片,葱、姜洗净切丝备用。油锅烧热,将水面筋入锅,煸炒至焦黄,加葱、姜煸炒数分钟,兑水一碗,加食盐,待面筋熟透后,放入味精,再用淀粉勾芡,汤汁明透即可。

[功效] 解热、除烦、止渴。  

  

蚕豆炖牛肉

[配料] 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,瘦牛肉250克,食盐少许,味精、香油适量。

[做法] 牛肉切小块,先在水锅内汆一下,捞出淋水,将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,待水温时,牛肉入锅,炖至六成熟,将蚕豆入锅,开锅后改文火,放盐煨炖至肉、豆熟透,加味精、香油,出锅即可。

[功效] 健脾利湿,补虚强体。


西瓜番茄汁

[配料] 西瓜半个,番茄3个大小适中。

[做法] 西瓜去皮、去籽,番茄沸水冲烫,剥皮去籽。二者同时绞汁,两液合并,随量饮用。

[功效] 清热、生津、止渴。对于夏季感冒,口渴、烦躁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小便赤热者尤为适宜。


小暑养生药膳


小暑时节正值盛夏,雨水丰富,故湿热交加。北方天气炎热,黄精芡实猪肉汤可消除暑热、补脾除湿;南方气候比较湿热,薄菊翠衣清凉饮是夏季炎热天气的养生茶饮,清暑解热、止渴、利小便。


1、黄精芡实猪肉汤(北方)

食材:黄精8克,芡实5克,山药5克,薏苡仁5克,猪瘦肉100克,紫菜2.5克,莲藕20克。

制作方法:1.猪肉洗净,切片,焯水。2.莲藕去皮,切成小块,用水煮熟备用。3.紫菜洗净,撕成小片。黄精洗净备用。4.加食用油热锅,下姜片、葱段爆炒。5.将猪肉、紫菜、莲藕、黄精、芡实、山药、薏苡仁、炒姜片葱段、料酒开水加入砂锅,再烧开后慢火炖煮30分钟。6.加入盐、白糖、胡椒粉,撒香菜末拌匀即可。口味咸鲜。

功效:消除暑热,补脾除湿,养血除烦。

适宜人群:暑热内蕴、脾虚怠倦者。

不适宜人群:肥胖、血脂较高、高血压者,舌苔厚腻者。


2、薄菊翠衣清凉饮(南方)

食材:薄荷3克,菊花2克,蜂蜜10克,西瓜皮100克。

制作方法:1.薄荷、菊花用纯净水浸泡30分钟,上火煮沸3分钟。2.西瓜皮洗净,削去外皮,切成小块。3.将薄荷菊花水、西瓜皮块倒入榨汁机,加入蜂蜜,榨汁后饮用。口味甜香。

功效:补气养阴,清热解暑,清利头目。

适宜人群:烦躁口渴、咽干不适、容易疲劳、气虚自汗等症状者。

不适宜人群:寒湿体质者。


三个消暑穴


对付三伏天因暑热、潮湿和贪凉所致的外感风寒,可常按涌泉极泉和阴陵泉三个穴位。

涌泉:按摩涌泉可滋阴降火,缓解上火症状。涌泉位于脚底中线前1/3与后2/3交界凹陷处,晨起和睡前用力按揉20~30次,效果更好。


 


极泉:炎热多汗容易让人心烦气躁,这个时候不妨按摩极泉穴,可以宽胸宁神、调和气血。极泉穴位于腋下,适度捏拿腋窝,每次按捏约3分钟。然后左手上举,右掌轻拍左腋下30~50次,再换左手拍打右腋下,重复5遍。

 


阴陵泉:伏天气候潮湿闷热,湿邪经皮肤侵入人体。按摩阴陵泉有助加强脾胃运化、利水除湿、调理三焦,可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发生。



夏季多汗不正常,去找心肾来帮忙

经常盗汗心肾必出问题。可按摩阴谷穴和肾俞穴。



谨防暑湿致水肿,健脾祛湿是关键。

按摩丰隆穴祛痰和承山穴祛湿。




1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1 人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养根滕 ( 京ICP备2021029821号-1 )

GMT+8, 2024-9-20 09:4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